SCI、SSCI、EI、SCOPUS指导服务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预审评估 质量分析报告 期刊匹配推荐

与学术顾问沟通

延安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对策初探

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时间:2011-09-05 08:20关注:(1)

延安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对策初探

张坤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延安地区以石油能源为主的优势产业的迅速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同时城乡差距扩大,发展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加剧。本文以延安地区的现状概况为出发点,分析总结了延安现状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提出延安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当地今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实施对策、延安

1.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呈现的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的现象,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关系逐渐失衡,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日益突出,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延安地区,城乡冲突更为明显,制约着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因此促进延安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己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延安甚至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延安地区的现状概况

2.1地理区位

延安地处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2.2区划与人口现状

延安市总面积为37349平方公里,现辖宝塔区、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县、子长县、延川县、延长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黄陵县、黄龙县、宜川县共一区十二县。2009年,全市共有166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3395个行政村,总人口215.18万人,人口密度57.61人/平方公里。

2.3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延安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等矿产资源,是陕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区域内的产业类型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为主;2009年,延安市实现生产总值720.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2.2%,低于陕西省1.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07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508.15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57.3亿元,增长20.2%;三次产业的结构为7.7:70.5:2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538元,在陕西省十个地级市中位居第二位。

3.延安地区城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3.1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密度高,但规模小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提升农民收入的关键,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增长。2009年延安的城镇化水平是41.9%,与全国(46.6%)和陕西省(43.5%)相比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表明目前延安地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水平偏低,近些年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城镇化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和陕西及全国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可见其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状延安地区的人口密度为57.61人/平方公里,远远小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42.9人/平方公里)和陕西省的(180人/平方公里),但延安的城镇密度为43.64个/万KM2 要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40.2个/万KM2),是全国平均水平(20.7个/万KM2)的两倍还多。这说明延安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低,但是其城镇数量却很多、且规模较小,由于城镇的规模差距较大,经济基础也不尽相同,导致经济实力参差不齐,城镇之间也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城乡无法协调发展。

3.2 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经济差距大

从图1中看出,目前延安地区各县(区)之间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各县的经济基础差异较大,从人均GDP来看,志丹、吴起两县的优势最为明显,与其他各县的差距非常大,尤其是志丹县人均GDP是其他经济水平一般的县的2-3倍,其次是安塞县与洛川县,两者处于较好的水平,最差的是富县、宜川、黄龙县在区域中处于明显滞后的状态。



 



在城乡经济收入差距方面,从图2中可以看出,延安地区内的各县(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较大,有些县的经济差距较小,城乡收入比值小于3,但有些县如延长县和志丹县的城乡收入比值却在3.7以上。可以看出延安地区各县(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强,城乡经济差距大,处于发展不协调的状态。



 



3.3 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依赖度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延安市域内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地区以志丹县、吴起县、安塞县等最具代表性,都是属于资源富集区,产业结构中二产比重极高,一、三产业发展缓慢,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严重依赖资源,稳定性差,产业链条较单一,不利于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发展。而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以富县、宜川、延长等为例,二产比例过少,一产比重过高,这种产业结构也不合理,导致其经济实力羸弱,在整个区域中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除了个别资源匮乏的地区外,延安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过高,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潜力较小,进一步导致了产业结构的畸形。

3.4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差异较大,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延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道路交通的等级差、路况差,至今没有形成健全的交通网络;二是自身水资源匮乏,加上建设资金不足造成的水利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城镇供水水源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三是通讯、电视、广播、自来水、天然气、地下管道等公用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也正是由于城镇服务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城镇承载力不足。此外,农村教育设施的简陋、卫生设施的匮乏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村在公共事业上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落后城市一大截,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滞后也是延安城乡发展现状的一处顽疾,是制约延安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4.延安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对策

4.1 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工业

延安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是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种以能源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其资源富集的地区如志丹、吴起等县对资源的依赖度很高,产业发展中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产业链单一,应在资源尚且充足的条件下,一方面以石油采掘为主导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产业链,发展新型工业和相关联的精细工业,以工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4.2 完善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关联性

现状延安地区中资源富集区的工业发展过快,农业发展滞后;而农业生产区的农业基础良好,但工业发展又缺乏动力,两者都存在工农业发展脱节、资源粗放型开发等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要解决目前的困境,必须从两方面出发:

首先,完善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以工带农,加强资源型产业对农业的“反哺”效应,工矿企业从资金、技术、吸纳劳动力等方面加强对当地农业的支持,同时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对农业发展的刚性需求;在资源贫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区域,坚持农业的优势主导地位,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对已形成的品牌产品,如洛川苹果、延长苹果、陕北荞麦等,加快产业化建设,同时发展畜沼产业,实现果、畜、沼的良性循环。此外,围绕农产品的产前、产后服务,大力发展包装材料、化肥等相关涉农工业,适当发展石油化工和加工产业,为资源富集区分担压力,两者之间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其次,转变资源开发方式,强化产业关联性。要改变目前资源开发方式简单,技术条件差,矿产品综合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将资源开发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视资源产品的深加工;同时必须加大现有产业的关联度,延长产业链,通过加强能源产业带动当地的加工业、制造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联的产业的崛起。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4.3 加快体制创新,政策扶持资源贫乏和经济贫困县

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经济结构,改变“城市富农村穷”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状,针对目前区域内由于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类型的差异,对资源贫乏和经济贫困的县(区)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增强技术扶持,例如延安的中南部区域地形较平坦,土地可利用开发的程度较高,可立足自身的优势条件,紧抓政策机遇,加强与资源富集、经济发达的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承接产品深加工或者后续服务等职能,强化区域产业协作,实现城乡协调稳定的发展。

4.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城镇的集聚辐射范围

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是城乡空间联系的纽带,是实现城市资源和生产资料向乡村流动的联系平台和载体,但延安地区由于其地形地貌复杂、高差变化大,其基础设施的发展相对滞后,这直接导致了区域内城乡之间联系不便,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无法最大化的扩散至周边的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失衡,城镇无法发挥区域经济的核心集聚作用。应该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加强城乡之间的分工协作,使资源富集、经济优势明显的区域发挥核心集聚的作用,扩大其辐射范围,充分带动周边区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凌耀初.统筹城乡发展实施策略[M].学林出版社.2006.

[2]王桂平.东西部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以陕西省和浙江省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08

[3]高岩辉,刘科伟,赵西君. 从陕北地区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4]陈晓红.我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

 

 

期刊目录网是一家专业从事国内国外期刊学术论文发表指导,著作出版,发明专利的权威平台,提供文章翻译、文章润色、文章预审、期刊推荐、发表支持、书号申请、出书指导、专利申请等评职称相关学术成果服务。是您评职称学术成果指导首选权威平台。

AllSet微信公众号
说明:1、微信扫码或搜AllSet学术并关注
2、发送SCI/SSCI期刊全名告知分区
3、按提示可下载SCI、SSCI、EI期刊目录
Copyright © 2013-2022 www.qikanmulu.com,All Rights Reserved